這是一篇好久之前為了投稿寫的文章
幾天前整理電腦時發現的文章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母乳最好」的觀念漸漸受到了普羅大眾的肯定。無怪乎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政府:『加強並建立新措施來保護、支持及鼓勵母親完全哺育母乳六個月,並在提供安全適當的副食品的同時,持續哺乳到兩歲或兩歲以上。』但是,在照顧母乳寶寶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與以往照顧配方奶寶寶不同的情況,有時被認為是麻煩的現象,家長與褓母都需要有正確的認知,以減少困擾。
寶寶喜歡跟媽媽親近是正常的表現,許多寶寶連睡覺都不想跟媽媽分開,想趴在媽媽的胸前睡覺。這可能是因為他已經到了喜歡媽媽陪、喜歡跟媽媽互動的發展階段,一旦看不到媽媽在身邊,心情就會有些沮喪,甚至會啼哭。這種情況可能讓媽媽或周圍的人覺得寶寶很黏人。以下的方法可以嘗試減少困擾,當聽到寶寶的哭聲時,跟寶寶說話,讓他知道媽媽有聽到他的呼喚,這樣也會有安慰寶寶不安情緒的效果。如果寶寶是想要媽媽抱他、搖他睡覺,建議媽媽可以試試看以下一些方法,如:一邊聽音樂,一邊抱著寶寶睡;媽媽以躺餵來餵母乳,寶寶喝飽,就會自然入睡,媽媽也不會太累。另外,媽媽可以鼓勵家中其他成員,多跟寶寶一起玩遊戲、看圖畫書、聽音樂等,與孩子建立更親近的關係,這樣應該可以減低媽媽的焦慮感與壓力。寶寶在這樣充滿溫暖及關愛的環境下成長,才能發展出良好的安全感,未來也才能成為樂於與人交往、建立關係的人。研究證實,小時候寶寶越有安全感,長大以後會越獨立。所以有此困擾的媽媽不用太焦慮,試著享受這段與寶寶最親密的時光,等寶寶長大些,情況就會轉變。
哺餵母乳可以隨時滿足寶寶對吸吮的慾望,比較容易被安撫,透過肌膚和眼神與媽媽接觸,促進心理發展健全,較容易有安全感,產生較安全的依附關係,培養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為未來的社會化發展奠定良好的根基。然而,有些寶寶因為熟悉與習慣吸吮母乳,當媽媽要上班給褓母照顧時反而會拒絕用奶瓶奶嘴喝母乳,造成褓母的困擾。下列方法可以幫助媽媽和褓母克服這個問題:(1)認知嬰兒需要時間學習接受奶瓶;(2)在上班前1~2週由褓母熟悉嬰兒,尤其給予奶瓶餵食;(3)滴母乳在奶嘴上,誘導嬰兒吸吮;(4)以溫水沖奶嘴使與人體體溫接近;(5)把奶嘴放在嬰兒的嘴角,由他自己尋求奶嘴,主動含入嘴裡;(6)用有母親身體味道的衣服包著嬰兒餵食;(7)讓嬰兒嘗試不同大小、材質的奶嘴,調整奶洞的大小;(8)在寶寶肚子有點餓但還不是極餓時餵他,寶寶會比較願意使用奶嘴;(9) 在寶寶想睡覺時餵食,想睡覺的寶寶分辨能力較差,這時候就可以試著讓他使用奶嘴。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母乳哺育諮詢專線的統計,「如何增加奶量」是最常被民眾問到的問題之一。一個完全哺乳的媽媽一次擠奶兩邊約可以擠出15到60c.c. (這是除了寶寶吃之外的額外量,且擠奶的效果一定比寶寶自己吸的量少)。通常頭幾週的奶水量比較多,6到12週時奶水量和寶寶的需求達到平衡時,有時媽媽會發現擠奶量變少,一般奶量變少可能原因有:擠奶的次數及時間減少、月經或排卵時、服用避孕藥物、吸菸、過度限制飲食、常常口渴而未喝水、休息不夠及壓力太大等。
其實乳汁分泌多寡與寶寶吸吮刺激有關,奶水的多少建立在「吸得越多、分泌越多」的供需原則,首先增加直接餵奶及擠奶的次數對奶量的增加絕對有幫助,就是寶寶吸得好,吸母乳和吸奶瓶的奶嘴不一樣,對剛出生的寶寶哺乳的姿勢很重要,可以避免乳頭受傷,抱著寶寶靠近媽媽的身體,寶寶的肚子對著媽媽的肚子,寶寶的嘴巴要張得夠大,下巴緊貼著媽媽的乳房,下嘴唇外翻,舌頭在下牙齦的外面,靠著舌頭的蠕動,寶寶面頰鼓起呈圓形,慢而深地吸吮,媽媽可看到寶寶吞嚥的動作或聽到吞嚥的聲音,如此,才表示為有效地把奶水移出來,新的奶水才能繼續製造。建議盡量按照寶寶的需求餵哺母乳,不添加母乳以外的任何東西。再來,當寶寶不在媽媽身邊時,媽媽就得儘早盡快地開始擠奶,正確的擠奶及每三小時擠一次是讓奶水持續分泌的必要條件,不上班的時間直接哺乳與均衡的飲食也是很重要。 此外,在晚上持續讓寶寶吸吮乳房,也才能維持奶水的供應量,因為夜晚是泌乳激素最旺盛的時刻喔!
除了寶寶的吸吮之外,還有一個影響媽媽奶水分泌的重要因素,就是媽媽的心情。當媽媽的心情是放鬆、舒服、愉快及對自己的奶水很有信心時,只要她想到寶寶,聽到寶寶的哭聲,奶水就容易自然的流出。反過來說,如果周圍的人都質疑媽媽的奶水是否足夠,擔心媽媽的體質太弱不能分泌營養的奶水,或是媽媽本身壓力很大,身體疼痛,或是媽媽擔心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哺乳,或是本身其實就不想哺乳,都會抑制奶水流出來的反射。 因此哺育餵母乳絕對不僅是要求媽媽哺乳,周圍的人是否提供媽媽一個舒服、自在而且支持性的哺乳環境,對媽媽的哺乳成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母乳是寶寶最佳的食物,媽媽外出工作時,仍能提供母乳給寶寶,對寶寶的健康和成長將有莫大的幫助。媽媽可以在辦公室將乳汁擠出,將擠出的母乳放在消毒完全的容器中,於室溫(25度以下)可以存放6-8小時;放在絕緣的冰桶或冰寶(15度)可以保存1天,放在冰箱(4度以下)可以保存5-8天,不要放在冰箱的門邊,而是放在冰箱內部,比較不會受開關門影響溫度的地方,如在冷凍室中可保存3-4個月。擠出的奶水放冷藏室涼後,可加入冰凍奶水的容器內儲存。
正確使用冷凍或冷藏母乳的加溫方式是將冷凍過的奶水放在冷藏室逐漸解凍,或在流動溫水下解凍,不可微波解凍,以免破壞母乳中的養分和抗體。或將冷藏過的奶水於室溫下退涼,或將奶瓶放於內有溫水的碗中(勿超過60度),水位不超過瓶蓋,輕輕搖晃讓奶水溫度平均回溫並使脂肪均勻。冷凍室解凍但未加熱的奶水,放室溫下4小時內可使用;放於冷藏室24小時內仍可使用,不能再冰凍。在冰箱外以溫水解凍過的奶水,在餵食的那一餐過程中可放在室溫,沒用完的部分可以放回冷藏室4小時內仍可使用,不能再冰凍。
母乳除了能提供寶寶所需要的營養之外,母乳中的水分含量高於87%,未滿六個月的嬰兒只要完全哺餵母乳,不至於會水分不足,也不需額外補充水分。等到六個月大後,開始進食副食品,攝取奶量較少時,才需要補充水分。
此外,餵食母乳的媽媽會擔心寶寶營養是否足夠,由下列方式可以確認寶寶是否營養足夠。首先必須先確定寶寶的含乳和吸吮姿勢正確,盡量不要限制寶寶吸吮的時間和次數,依寶寶的需求完全哺乳,一般而言,寶寶剛出生時可能一個半到兩小時就需要哺乳,逐漸地每兩到三小時餵一次,一天至少餵8次,餵食後寶寶表現滿足、安詳的入睡。營養足夠的表徵包括出生六天後,一天小便至少六次以上,尿液清而非深黃,排便為稀糊便或黃色軟便,或出生兩週內回升至出生體重,之後一個月增加至少有500公克;每次餵食後媽媽的乳房較不脹滿、變軟、看起來較小。
母乳中鐵的含量雖然較配方奶低,但腸胃的吸收率為配方奶的三倍,且適合寶寶的成長所需,至少在前六個月可以從母乳中獲得所需要的鐵,不需要另外添加其他食物來補充鐵。六個月以上的寶寶該給予一天兩次的副食品,可以補充尤其鐵含量豐富的食物,像是紅肉、蛋黃、肝臟、深色蔬菜及頻果等。如果寶寶拒吃副食品,臉色蒼白、精神差及活力不佳等,可能有缺鐵的情形,就要去看醫師。
哺乳是一條漫漫長路,媽媽的終極目標,就是養育一個健康寶寶,同時,哺乳也是一件很偉大的事,甜蜜的負擔是必經的過程,因此若想成功哺乳,以下幾點可以做為參考:(1) 堅定的信念是成功哺餵母乳的基礎---哺乳成功的關鍵主要是在於媽媽本身的信心與決心,只要能相信自己、相信寶寶,相信自己的身體能產生充足的乳汁完全能夠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奶粉、奶瓶是不需要的。而這個堅強的信念也要讓週遭的人知道並配合。(2) 產前要有哺乳的知識---產前建議多逛母乳推廣網站,選擇正確的書籍並反覆的熟讀,以利哺乳知識的吸收。首先要了解母乳分泌的機轉,只要寶寶多吸吮,乳汁自然分泌多,這是「供需平衡」原理,所以勿添加配方奶餵食,母乳才有製造的機會。並且了解和避免初期哺乳可能發生的問題。(3) 選擇有『母嬰親善』措施的產科機構待產與生產,以增加成功哺乳的機會---產後一小時內儘早哺乳,讓寶寶一出生和媽媽親密擁抱、接觸母親乳房;採取親子同房的措施,讓媽媽學習對寶寶有適當的反應,依照寶寶的需求而餵奶,因寶寶吃奶沒有時間表,不要等到大哭再餵食。(4)不用奶瓶奶嘴,以免乳頭混淆---有些寶寶只要吃過一餐奶瓶,就不肯乖乖吸吮媽媽的乳房,這會讓媽媽沮喪,只好選擇餵配方奶。問題一旦發生,重新讓寶寶接觸乳房,用滴管或哺乳輔助器讓嬰兒一邊學習含乳房一邊吸到滴出來的乳汁(可事先擠出來的母乳),可能要花兩三天的功夫,勤奮地餵奶,就有機會成功。(5) 舒服正確的餵奶姿勢---剛出生的寶寶大約每兩個小時就要餵一次,一天餵食十至十二次,所以媽媽餵奶姿勢一定要舒服,可以躺著餵奶,或是準備有扶手的椅子或沙發。抱嬰兒姿勢也要正確,嬰兒頭及身體成一直線,肚子面向媽媽肚子,不可以肚子朝天,以免歪著脖子轉頭吸奶不舒服。 (6)鼓勵與支持---媽媽要有堅強的毅力,產後日以繼夜永無休止的哺乳,大約三週後才會得心應手,享受哺乳的樂趣。這段期間,請家人多多照顧媽媽飲食起居,讓她『專心』哺乳。至於『上班餵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上班擠奶』與『母乳儲存』是兩個重要關鍵。上班期間最少3-4小時需擠奶一次,最好是徒手擠奶,剛開始可能一次擠不到100毫升。利用一些技巧,像是擠奶前先作一些放鬆運動、聽音樂、找餵母乳的同事大家一起擠,還可以利用衛生紙輕觸乳頭刺激噴乳反射,當然剛開始也可以抱持『少量多次;積沙成塔』的概念,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變"高手"。哺乳之路對媽媽而言,是需要長期的投入,如遇困難或挫折,更需要得到支援與協助,方能持續下去。所以,週遭親朋好友的鼓勵與加油,便成了媽媽非常重要的依靠,而正確的哺乳觀念,更成了媽媽哺乳的最佳幫手。總之,不論原因為何,多餵奶,精神愉快,多休息,減少餵奶之外的事情,在任何寶寶想吃的時後就餵他,掌握寶寶的生活規律,做到喂哺、休息與寶寶同步,這樣既能促進產後身體恢復,又能喂好寶寶。如果媽媽有信心凡事都難不倒你。
當寶寶開始表現出對大人食物有興趣,會注視家人進食,有時會伸出手靠近食物,頭頸部挺直可與軀幹成一直線,可抱著坐,嘴巴較以前唾液分泌多,有時閉著嘴做咀嚼狀,對可以吃的食物表現出興趣,且有伸手拿取的動作及餵奶時不如以前專心,並且時間較為拉長。即可嚐試讓他吃副食品。製作副食品的基本原則為:(1)依照寶寶的月齡選擇食材及製作方式:(2)選擇新鮮的食材;(3)注意烹調方式:魚、蛋、肉、肝要新鮮且煮熟;(4)注意手及器具的清潔;(5)不要用生雞蛋:蛋白易導致過敏,10個月或1歲半後再添加全蛋的副食品;(6)勿用重調味料:簡單、自然、不加其他調味料 。 根據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提出之添加副食品的十大原則如下:
原則一、在六個月大開始給予其他食物。
原則二、持續哺餵母乳到兩歲或更久。
原則三、採取回應式的餵食。依寶寶飢餓的表示及進食能力做回應。
原則四、安全地準備和保存食物。
原則五、逐漸增加副食品餵食的量。由副食品得到的熱量在6-8個月約200大卡/天,9-11個月約300大卡/天,12-23個月約550大卡/天。
原則六、變換食物的黏稠度及增加食物的多樣性。
原則七、逐漸增加餵食副食品的次數。6-8個月每天2-3次,9-24個月每天3-4次。
原則八、提供富有營養的食物,每天盡可能提供肉類、魚、蛋、有色蔬菜和水果。
原則九、以維生素和礦物質維護健康。
原則十、寶寶生病時,更頻繁的哺餵母乳,至少在生病後兩週,鼓勵寶寶多攝取食物。
以母乳哺餵寶寶可以餵到2歲或更大。當媽媽再次懷孕、外出上班、寶寶生病時,媽媽更需要被支持持續哺乳。如果媽媽決定停止哺乳,也應該慢慢來,突然地離乳會使寶寶適應不良。以致於他拒絕吃其他的物,而造成營養不良。有計畫的慢慢離乳,媽媽可以這麼做:(1)確定寶寶吃足量的他種食物;(2)慢慢延長哺乳的間隔,如此一週約每天減一餐,以杯子餵食或副食品代替;(3)剛開始,在早上停止哺乳,約一、兩週後,可以減下午的一餐。在白天那一段時間,應避免造成使寶寶想起喝母乳的情境,並用其他有趣的事物讓寶寶轉移注意。如果寶寶已經大的夠瞭解時,可向他解釋晚一點再餵他喝母乳;(4)最後才停止晚上那一餐;改變睡覺前的儀式,睡前故事或是聽音樂是很好的方式之一;(5)給寶寶關愛,以其他方式讓他覺得與媽媽仍是親密的;(6)如果寶寶堅持要喝母乳,媽媽可以與寶寶協商,不應硬將他推開。
如果上述的方法試了好幾個禮拜,寶寶仍無法適應,就表示寶寶還沒準備好,不用著急,過幾週再試試看。
參考資源:
國民健康局母乳哺育網站: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index01.htm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網站:http://www.breastfeedingtaiwan.org/link.htm
世界母乳哺餵行動聯盟(WABA):http://www.waba.org
陳昭惠(2008)。母乳最好。台北:新手父母。
瑪莎席爾斯和威廉席爾斯(2004)。哺乳全書。台北:新手父母。